“中国宫灯第一村”河北屯头:盏盏红灯照亮中国年******
(新春走基层)“中国宫灯第一村”河北屯头:盏盏红灯照亮中国年
中新网石家庄1月18日电 题:“中国宫灯第一村”河北屯头:盏盏红灯照亮中国年
作者 李玉素 俱凝搏
挂红灯笼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红色寓意喜庆,而圆形的灯笼寓意着团圆美满。春节临近,走进“中国宫灯第一村”——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屯头村,红纱灯笼摆满道路两旁,家家户户正在赶制灯笼订单。
藁城宫灯起源于东汉,由古人用的纱罩灯衍变而来。清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路过藁城,看见老百姓门前挂的红灯笼,外表华丽,工艺精湛,就带回宫中悬挂,故得名“宫灯”。
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宫灯以红纱灯最为出名,其材料以竹子为骨架,通过劈、刮、打眼、穿丝等多道工艺,制成椭圆形状,外敷红色绸布制成宫灯。
“每年从11月份开始屯头村就进入了生产、销售灯笼的旺季,目前屯头村各类宫灯年产量达1亿对,占国内90%的市场份额。”据屯头村党支部书记白理伟介绍,近年,藁城区大力发展宫灯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屯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制作与销售区域,其产品统称“藁城宫灯”。
白理伟笑说,“藁城宫灯在海外也很受欢迎,今年出口订单以越南为主,越南人也过春节,而最受欢迎的还是咱们传统的圆形红纱灯。”
随着时代发展,藁城宫灯不断在质量和品种上改进。据藁城区宫灯协会会长白会平介绍,藁城宫灯已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转灯、羊皮灯、纸雕灯等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造型也由过去单一的椭圆形发展到南瓜形、圆球形等多种形状。
“这款灯笼支持定制图案、文字,有需要的家人们可以看看咱们的1号链接……”走进屯头村宫灯制作大户苏云广家中,主播正通过电商平台介绍灯笼产品。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藁城宫灯的销售渠道从线下逐渐发展到线上。苏云广说,这几年家里一半以上的宫灯都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电商扩宽了宫灯的销售渠道,也让这项技艺被更多人熟知。
目前,屯头村共有电商平台400余家,涵盖多个电商平台和销售网站,从业人员超过2000人,单纯电商渠道年产值超5亿元,占全部销售量的四成左右。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火火迎新年。一盏盏红灯笼,从屯头村走向五湖四海,也让中国“年味儿”照亮海内外。(完)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激发行业复苏动能******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系统总结过去5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工作方针。会议聚焦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旅游市场复苏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及任务部署,引发全系统和全行业的高度关注 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是党的二十大之后文化和旅游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也是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政策“新十条”和“乙类乙管”实施后召开的一次全行业高度关注的会议。会议聚焦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旅游市场复苏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及任务部署,引发全系统和全行业的高度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较以往增加了“深度”二字,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科学把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价值取向、动能转化和实践进路,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行业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系统从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出发,提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次会议在系统总结过去5年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工作方针:坚持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让“诗”和“远方”在共创美好生活中“融”得自然、“合”得协调。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共创美好生活的旗帜下,正面回答了“为什么融”和“如何融”的关键问题。坚持文旅相长,找准两者相容性、契合处、联结点,形成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而不再拘泥学术层面的表里之分和体用之争。这些体现新时代特点的理论创新成果,必将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理念共识和旅游复苏的精神力量。 在过去5年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文化和旅游系统充分认识到“市场主体是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主体,培育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要尊重市场规律”,既要强调“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又要看到不宜融、不能融则暂时不融。经由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经济属性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现代服务业,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创演、文化外交等文化事业,包括文化贸易、数字文化、文化企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则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还有待强化。 本次会议要求,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尊重遵循各自发展规律,多在“深”“实”上下功夫,科学有序推进。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机构,都必须让自身成为具有战略引领力和产品创新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面对疫情发生以来旅游市场的收缩,业界进一步认识到“景观之上是生活”“从风景到场景,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从戏剧场到菜市场,重新发现旅行的美好”等一系列新论断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坚持以文塑旅,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旅游业创新发展,让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实践中引入科技、文化、教育支撑的时尚元素和创意团队,让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相互借鉴、相互支撑,提升旅游品位,让旅游成为难忘的精神之旅、文化之旅。 坚持以旅彰文,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绿色旅游和文明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从世界文化发展规律来看,艺术的高度往往需要以市场的厚度为支撑。稳步复苏的旅游需求,加速回暖的旅游市场,数十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者、上亿人次的出境旅游,完全可以在带动文化传播和推动文化繁荣战略进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文旅融合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与经验。过去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发布实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政策与行政举措。本次会议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工作落实的基础上谋划推出一批示范性政策举措。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动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沉浸式体验等已有融合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型融合业态。要研究制定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项目管理的政策文件,推进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加快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还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领域。会议提出,要统筹好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在文化传播中附加旅游推广,在旅游推广中注入文化元素。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办好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中国”升级为“美好中国”。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日旅游市场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更多的先行指标也表明,出游意愿、消费预期、产业景气、企业家信心等与旅游有关的指标都指向更加积极的方向。本次会议擘画了文旅融合新蓝图,部署了旅游复苏新任务,让我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对2023年旅游经济的预期由谨慎乐观上调为乐观。 (戴斌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盈彩彩票地图 |